发布时间:2017-09-14 17:18 来源:市生态环境局
【先进典型专刊之一】
编者按:近期,省领导先后对廖俊波(福建省南平市委原常委、副市长)、王飞耀(宁波北仑岩东水务有限公司泵站管网分公司原副经理)、姚玉峰(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眼科主任)、张仁林(金华市金东区曹宅镇潘三村党支部书记)等同志的先进事迹作出批示、指示,要求结合“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组织好向先进典型学习活动。廖俊波等4位同志是“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中涌现的先进典型,是各行各业立足岗位、创先争优的优秀代表。现分两期摘登4位同志的先进事迹。各级党组织要把学习先进典型事迹作为近期支部主题党日的重要内容,组织广大党员干部深入学习、认真对照、争创一流,进一步营造学习先进、争当先进的浓厚氛围。
党的好干部 百姓带路人
——“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廖俊波同志主要事迹
“百佳书记因公殇,万人同哀悼逝波”“丁酉春夜别廖公,悲恸肝肠万物空”“仿佛你一如既往的浅笑,春风会不停地思念你”……采访中,无数认识或不认识廖俊波的人自发通过文章、诗歌、留言等各种形式怀念他,寄托哀思。
政声人去后,民意闲谈中。全国优秀县委书记廖俊波为何口碑如此之好?“爱人者,人恒爱之”正因为廖俊波生前给予了别人太多的爱,他才会受到干部群众的爱戴。
他爱百姓——只要是为了群众的利益,怎么干都不过分
廖俊波常说一句话:“帮老百姓干活、保障群众利益,怎么干都不过分。”工作二十几年,无论在什么岗位,他都一心一意为群众谋福祉,但凡群众对他提出的要求,他都想方设法去满足。
钟巧珍是政和县出名的老上访户,与邻居曹某因宅基地纠纷长期上访。廖俊波到任政和县后,多次接待钟巧珍,主动上门了解情况,并先后多次对他的信访件作出批示。在廖俊波的努力和重视下,2015年6月24日,当事双方纠纷成功调解。如今,钟巧珍已经在调解成功的162平方米宅基地上盖起了新房。“没有廖书记,我现在肯定还在天天告状,他是我的大恩人!”一提起廖俊波,钟巧珍就很激动。
政和县石屯镇石圳村的余金枝老人至今随身珍藏着一张廖俊波和她的合影照片,生怕家里人弄丢。2015年4月的一个下午,烈日当空,正在茶园里采茶的余金枝,没想到县委书记廖俊波突然出现在面前。“阿婆,我来帮你采茶。”余金枝一看,原来是常到村里调研的廖俊波,连忙说“谢谢”。“这样的茶现在采有点可惜啊”“您估计这些茶能卖多少钱呢”“我采得还算专业吧,我从小就采茶挣工分呢”……不知不觉,两个小时过去了,在愉快的交谈中,廖俊波既帮助了年迈的余婆婆干活,也完成了一次民意调查。
2013年5月,铁山镇东涧村的几个村民在村口聊天,廖俊波来了,和他们拉起了家常:“最近有什么困难需要我解决吗?”村民何天章直言,村里人平时喝山泉水,但一下雨,泉水就变浑,大家很苦恼。廖俊波当场就给县住建局负责同志打电话,要求他们帮助解决。两个月后,一个崭新的过滤池在山泉边建成,这下好了,村民们不管什么天气都能喝上清澈的水。
廖俊波非常重视教育,对学生的生活十分关心。他任邵武市拿口镇镇长时,镇里只有初中没有高中,很多学生因家庭困难没法去县城读高中,不得不辍学打工。廖俊波看不下去了,他亲自牵头指挥复办镇高中。为了激励学生,高考冲刺时,镇政府还给每个学生每天发一个鸡蛋增加营养。政和一中校长魏明彦清楚地记得,廖俊波任政和县委书记时,2012年的冬天遇上了极寒天气,天气预报第二天要下雪,当时一中有1000名住宿生,但学生宿舍仅能容纳100人,剩下的学生都零散租住在学校附近的民房里。“不能让孩子冻着!”廖俊波连夜和分管教育的副县长余向红带队到学生宿舍和附近民房中,挨家挨户查访学生有没有受冻。“一定要尽快新建学生宿舍,给所有住宿生一个温暖的环境!”探访过后,廖俊波下决心筹措资金新建学生宿舍,如今,政和一中的住宿生搬进了崭新的学生宿舍,每个宿舍都有独立卫生间和洗衣房。
他爱干部——对干部像亲人般春风拂面
早年,时任政和县拿口镇纪委书记的余道宗女儿突发脑部疾病,急需一大笔钱做手术,而他却因家庭拮据,凑不足手术费,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镇党委书记廖俊波得知此事,带头拿出了一个月的工资捐给余道宗。在他的带领下,其他镇党委班子成员纷纷慷慨解囊。手术如期进行,余道宗的女儿很快痊愈,如今已经考上了大学,她至今也忘不了廖叔叔曾经的雪中送炭。
时任政和县委副书记魏万进回忆起和廖俊波共事的情景,泪水涟涟:“我最过意不去的是,前些年省里支援我们县,送来一台崭新的迈腾车,本来是该给他用的。廖书记自己的车也很破,但他却说,老魏的车更旧,坚持让我坐这辆车。他总是这样,什么事都先想着别人。”
时任政和县常务副县长的南平市建阳区区长魏敦盛告诉记者,廖俊波任政和县委书记时,每逢市领导来政和,他常常中途借故“开溜”,让一线干部有机会和上级领导“面对面”汇报工作。“就像女儿大了不能留,好干部要赶快推荐、提拔出去。”他总这么说。魏敦盛就是通过这种方式进入市领导视野,迅速成长为一名正处级干部。廖俊波坚持干部在一线培养、一线考察、一线使用。2011年以来,全县向重点一线选派干部230多名,这些干部在参与重大项目的同时,个人素质也得到了进一步提升。2011年6月至2016年3月提拔使用的128名干部,有七成来自重大项目、重点工作和基层一线。“干部从琢磨人向琢磨事转变,从怕啃‘硬骨头’变为争着上抢着干,当时在13个分线项目负责的干部中,有3人提任处级领导岗位,5人提任或转任科级重要岗位。”魏敦盛告诉记者,一次,一位老领导对廖俊波夫人林莉说,“廖俊波简直就是一个疯子”,林莉笑着说:“我看,他是一个疯子领着一群疯子在干。”
他爱家人——虽陪伴很少却用心呵护
在很多人眼里,廖俊波是个工作狂,一个月也回不了一趟家,他把自己奉献给了事业,亏欠家庭很多。可是他的妻子林莉、女儿廖质琪却不这么认为。
“我们仨有一个家庭微信群,平时我和妈妈都会在群里时不时发言,有什么觉得有意思的链接都往群里发,有什么想说的话都会在群里说。虽然爸爸很少发言,有时几天也不说一句话,但我知道他只要有空,就会‘爬楼’仔细看每条消息。”廖质琪说,“他很忙,但是偶尔空闲下来,他会用微信和我视频聊天,问问我最近的情况,经常会提起微信群里我们发过的内容。我的微博、QQ空间和微信朋友圈,虽然他从不留言,但他都会认真地看,觉得里面有什么需要和我交流的都会在电话里讲到。”今年3月4日,廖质琪刚刚到上海做毕业设计,父亲就在会议间隙和她微信聊天,问她感冒好了没有,毕业设计进展如何,不要太满足现状——这是父亲最后一次和她通话。
“他是个很会哄人开心的人。”忆起丈夫,林莉忘不了,每年她的生日,哪怕再忙,廖俊波也会备一份生日礼物,给她一个惊喜。时任政和县委办主任的叶金星记得,有一年恰逢林莉生日,廖俊波开了一天的会,回到市里已是晚上10点多钟,他急匆匆往回赶,趁着家附近的花店没关门,买了一大束鲜花,还手把手教店主如何配花束。“我记得很清楚,那天他很兴奋地发现店里有蓝色的满天星,他要求店主在红玫瑰、白百合周围围了一大圈蓝色满天星。”叶金星说着说着,眼眶红了,“当天他到家都已经快11点了,他像个小孩一样兴奋地拿着花就冲了回去。第二天早上5点,他又和我们一起去机场赶飞机,路上还得意地炫耀,说夫人收到礼物很开心。”
林莉告诉记者,以前夫妻俩即使不常见面,每天也会通一个电话。自从廖俊波任南平市副市长后,特别是兼任武夷新区党工委书记后,电话就越来越少。“近一两年,我养成了一个习惯,晚上11点半之前绝不通电话。等到11点半,我就给他发个微信,如果他忙完了就会给我来个电话;如果没忙完,就回一个字:忙。”任南平一中物理教师的她苦笑,“同事都说,林老师平时都会在学校从早忙到晚,如果突然有一天她按时下班,肯定是老公回家了。”
2009年暑假,林莉和女儿去桂林旅游,返程时是周末,到达南平已是凌晨3点多钟。母女俩刚从车上下来,眼尖的女儿突然发现公交站路灯下爸爸的身影。原来,廖俊波当天恰巧从浦城回到南平,他细心地记起她们回程的时间,在家煮好稀饭、炒好小菜,前来“接驾”:“你们怕黑,有我在,你们就不怕了。”
难得与父母在一起时,廖俊波会在厨房帮母亲做饭,陪父亲下下棋聊聊天。每年,他都坚持给父母买一套衣服、添一双鞋子。他跟林莉说:“我工作忙,家里你费心了,逢年过节,别忘了给咱爸妈买东西、发信息。”而父母却宽慰他:组织信任你,你把工作做好了,不辜负组织就是孝。为了不给儿子添麻烦,老人不顾水土不服、气候不适,选择住在北京的女儿家。
3月18日下午,在市里开完会回到家,廖俊波匆匆扒了几口饭,拎起林莉整理好的衣服和公文包,就要回武夷新区继续工作。临别前,林莉劝道:“雨下这么大,这个会又是你召集的,就不能推一推?”
“会议已经安排好了,不能改啊!”廖俊波笑着与妻子深情道别。
不曾想,这一别,竟成永别。
廖俊波走了,带着他的一腔热忱和无尽的爱。2017年6月,中共中央追授廖俊波同志“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称号。他的故事,在神州大地广为流传,激励着更多的党员干部不忘初心、继续前行。
医者仁心 赤子情怀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眼科主任姚玉峰同志主要事迹
角膜病是眼科致盲性常见病,全球角膜病人4000万左右,角膜病盲人1000万左右。为攻克角膜病,从1906年开始,全世界眼科医学界前赴后继。整整一个世纪,在为之作出贡献的灿烂星河里,闪烁的名字都来自德国、美国、日本……直到2010年,在记录重大技术突破的角膜移植历史上,才第一次出现了中国人的名字。
姚玉峰,来自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眼科主任、博士生导师。他成功主持了世界上第一例由他独创的角膜移植术,解决了排斥反应这个世纪难题。他创造的技术,被国际眼科界命名为“姚氏法角膜移植术”。二十多年来,他治疗过30万病人,经他手术复明的病人有近3万人。
他是勇攀高峰的“光明使者”
如今看来很普通的角膜移植手术,在20年前却是难度很高的眼科大手术,特别是移植带来的排斥反应,困扰了整个医学界100多年。
1991年,正在日本大阪大学医学部眼科研修的姚玉峰,决定向这个难题发起冲击。“一定要无愧学校的选派,为国家、为亲人争光!”姚玉峰在阪大的三年,独创制作了小鼠角膜上皮移植模型,立志揭开角膜移植排斥反应的精细机理。但小鼠的角膜及其微小,而且麻醉量不好控制,难度极大。那时候,姚玉峰一天要做12只小鼠的角膜移植手术,经过上千次实验之后,姚玉峰终于揭开了谜底。
人类的角膜由上皮层、前弹力层、基质层、后弹力层、内皮层组成,厚度约0.5毫米。排斥反应针对的是角膜最后一层的内皮,只有6微米厚。如果能让这层6微米的内皮细胞在手术中完好无损,就能避免手术中的排斥反应。6微米,这是摆在姚玉峰面前的最后难关。他又开始了废寝忘食的研究和实验,功夫不负有心人,多次碰壁之后,灵感不期而至。
受“蛋壳剥落,蛋衣竟完好保留”的启发,姚玉峰创造性的提出了将别人的角膜移植在患者自己的内皮细胞上,以避免排斥反应的新构想。1995年5月,姚玉峰完成了世界上首例采用这种方式的角膜移植手术,术后无排斥反应,患者三个月后视力达到1.0。接着第二、第三例……所有移植均实现零排异!困扰了整个医学界100多年的难题就此被中国人突破了。姚玉峰登上了世界角膜移植的巅峰!这一年,姚玉峰33岁。2008年,这项技术被国际眼科界命名为“姚氏法角膜移植术”。
他是心系祖国的医学赤子
姚玉峰在阪大的历史上创下了两个第一:阪大规定读博士至少五年才能毕业。因为姚玉峰三年时间所取得的成就,阪大破例让他提前两年进行博士论文答辩;阪大还破例特聘他为客座研究员。
世界上一流大学之所以称为一流,除了有大师外,还要有一批从世界范围选拔出来的优秀博士生。深谙此理的导师田野教授允诺姚玉峰担任大阪大学的非常勤讲师,竭力想让姚玉峰留在日本,留在阪大。
深谙此理的还有现代免疫学之父、美国哈佛大学眼科研究所所长斯特莱茵教授。在一次世界规模最大的眼科医学会议上,他当面对姚玉峰发出邀请:“我们哈佛大学,我的研究所,随时欢迎你去工作和访问。”正是斯特莱茵和田野、井上3位教授的推荐,姚玉峰成为国际“眼科及视觉研究协会”的终身会员。
“即使一定要回国,也等条件成熟了,再回去吧!”面对完成了博士毕业答辩想回国的姚玉峰,田野说,“你这时回中国,国内条件不成熟,可能也无法发挥作用。”
但是,出国前28岁就被学校破格晋升为最年轻讲师的姚玉峰对自己说:不能等啊!留在国外,是在别人已经发展的高度上再做点精致的工作;但是回国,则是在一个历史起点上自己搭建平台,构建团队。
当时,中国角膜病人大概1000万,角膜病盲人估计300万,每年还新增50万人,角膜移植还处于起步阶段,急需新知识、新技术。
“教授,正是我们国家的改革开放,让我有机会走出国门,有机会师从您!”姚玉峰说,“在祖国改革开放,迎来千年未有之大变局时,作为一个中国人,我怎么能置身事外啊?!”1993年,姚玉峰婉拒国外名校高薪,毅然回到国内发展。
他是无私大爱的医生仁者
提前两年完成博士学业回国的姚玉峰,用学到的知识和技术报效祖国,为国家赢得荣誉:由姚玉峰独创的姚氏法角膜移植术,不但大范围应用在中国病人身上,也被推广到美国、日本、印度、欧洲等地,被列入世界角膜移植进步史中,还被编入美国眼科医师教科书。
姚玉峰参加了三本卫生部规范化教材的编写,在国际上发表了四十多篇有影响力的论文。获得第一届世界华人眼科大会优秀论文奖第一名,还获得浙江省科技一等奖等。
姚玉峰一手组建的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眼科和眼科学教研室,成为浙江省重点创新学科,卫生部专科住院医师培训基地,中国首家三焦点晶体植入矫治老视手术培训基地。姚玉峰还带出了17名博士研究生,28名硕士研究生。
看到每天都有慕名而来的天南海北的患者,从不去其他医院走穴挣钱的姚玉峰,决定办培训班。他要把“姚氏法角膜移植术”授之于人,惠泽广大患者。
“姚玉峰太傻了!”有人说,市场竞争如此激烈,他应该守住自己的“独门秘诀”。世界一流的眼科专家,竟亲力亲为做基础性的培训工作,更多人不理解。“我的成绩,其实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取得的。”姚玉峰说,在他的成长路上,有许多“摆渡人”,他也应该做别人的“摆渡人”。
医乃仁术。如果有10个,100个,1000个姚玉峰,那就可以让更多人重获光明。姚玉峰认为这样才能不违自己学医的初心。
从2009年开始,在医学会和医院的支持下,姚玉峰开始了“姚氏法”的普及工作,每年举办二期,每期培训500人。他毫无保留地把独门秘诀授之于人,还无偿献出专利。
培训班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眼科医生,期期爆满,姚玉峰为各地医院培训了4000多人次的角膜病专业人才,让姚氏法角膜移植术在全国推广,让全国1.5万多角膜病盲人在当地受益于“姚氏法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