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07-06-05 16:59 来源:南京大汉
台州市环境保护局
(2007年6月5日)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第十一条规定,现发布2006年台州市环境状况公报。
一、综 述
2006年,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五中、六中全会和全国环境保护大会精神,以“811”环境污染整治行动和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为载体,大力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不断深化重点流域、重点区域、重点行业和企业环境污染综合整治,保持了全市环境质量的总体稳定,促使局部区域环境质量有了进一步改善。2006年环保投入继续加大,全市环保资金投入达250634.60万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71%,主要用于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工业污染源防治、新建项目“三同时”环保投资以及区域环境综合整治等。
二、水 环 境
![]() |
2006年全市五大水系和湖库88个监测断面,符合Ⅰ、Ⅱ、Ⅲ类标准的断面占50%,比2005年增加了1.2个百分点;劣于Ⅲ类水的断面占50%,其中劣于Ⅴ类断面占36.4%。按河段长度统计:属于Ⅰ—Ⅲ类水质的河长529.25公里,占河段总长的48.9%;属于Ⅳ、Ⅴ类水的河长141.95公里,占13.1%;劣于Ⅴ类水的河长410.68公里,占38%。从满足水域功能要求看:满足水域功能的断面为41个,占总断面数的46.6%;能满足功能的河段长463.25公里,占42.8%。与2005年比较,满足水域功能的断面增加了6个,增加6.8个百分点;满足水域功能的河段长增加50公里,增加4.6个百分点。水体污染特征为有机污染,主要污染因子为氨氮、总磷、溶解氧、生化需氧量和石油类等。
(一)地表水环境质量状况
椒江水系 该水系是浙江省八大水系之一,是我市最大的水系,Ⅰ~Ⅲ类水断面占69%,整个水系中65.5%的断面水质能满足水域功能要求。不能满足水域功能的段面主要位于永宁江的江口、始丰溪的人民桥和永安溪的柴岭下,污染因子为氨氮、总磷、生化需氧量,另外总砷、高锰酸盐指数、溶解氧、石油类等项目出现超标。
金清河网 符合Ⅲ、Ⅳ、Ⅴ类水断面各占4.2%,87.4%的断面水质属劣Ⅴ类水,整个河网中91.7%的断面水质不能满足水域功能要求。主要污染因子为氨氮、总磷,偶有六价铬、总镉等重金属项目超标。
玉环河流 Ⅲ类水断面占28.6%,71.4%的断面水质属劣Ⅴ类水,整个河流中71.4%的断面水质不能满足水域功能要求。主要污染因子为氨氮、总磷,部分河段六价铬、氰化物超标严重。
三门河流 Ⅰ~Ⅲ类水断面占87.5%,水质优良,整个河流中87.5%的断面水质能满足水域功能要求。主要污染河段是善岙蒋,主要污染因子为高锰酸盐指数、生化需氧量、总磷、溶解氧等。
椒北河网 Ⅳ类、劣于Ⅴ类的断面各2个,分别占50.0%。4个断面均不满足水域功能。主要污染因子为氨氮、总磷、溶解氧。
湖泊与水库 牛头山、童辽、长潭、西岙、里石门、龙溪、石门坎7个水库能满足水域功能,双庙、秀岭、太湖、湖漫4个水库的水质不满足水域功能,超标项目均为总磷。水库富营养化状况以中营养为主。东湖为Ⅳ类水,能满足水域功能,呈轻度富营养状态。
饮用水源 2006年度我市9个重点集镇的饮用水源地中,临海水厂水源地水质为Ⅰ类,其它水源地水质为Ⅱ类;全部饮用水源地均符合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源水质要求,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达100%。
(二)废水排放情况
2006年全市废水排放总量13793.67万吨,其中工业废水排放量4891.78万吨,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为90.45%;生活污水排放量8901.89万吨。废水中主要污染物化学需氧量共排放34389.00吨,其中工业废水中化学需氧量排放9940.99吨,生活污水中化学需氧量排放24448.01吨;氨氮共排放2117.33吨,其中工业废水中氨氮排放405.22吨,生活污水中氨氮排放1712.11吨。
(三)措施与行动
加大投入,加快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全市共有7家城市污水处理厂建成运行,日处理能力达38万吨,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率达62.74%。2006年全市共投入8680万元,新建污水管网55.25公里,新建污水泵站4座。累计建成污水管网412.74公里,其中市本级一级、二级管网覆盖率达到85%以上。
加强对重点污染源动态管理。全市已有285家水污染重点企业建立了在线监控(监测)系统,市级环境信息监控中心(平台)投入使用。
突出工业污染防治。通过环保执法、限期治理等法律、行政手段,不断规范工业企业环境行为。2006年下达限期治理、限期整改企业52家,关停造纸企业4家;全市114家环保重点企业按照“查清排污管,规范排污口,中水应回用,废气净处理,固废代处置,污染全达标,总量不突破”的要求,全面整治、整改、提高,实现了达标排放,其中89家重点企业通过了清洁生产审核。
针对饮用水源地水质安全问题开展环境执法大检查,消除了一批污染隐患,确保了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安全。
三、海 洋 环 境
(一)状况
2006年度,台州市近岸海域水质监测点位共设12个,全年监测2期,监测时间分别在8月、11月。监测结果表明:我市近岸海域水质无机氮超标最为严重,活性磷酸盐有较大的超标面,石油类、高锰酸盐指数也存在不同超标现象。除了大麦屿四类区和坎门四类区的监测项目全部符合功能区要求外,其它10个监测点位均出现个别监测项目不同程度的超标现象,符合功能区要求的近岸海域面积只达到12个功能区海域总面积的4.8%。
(二)措施与行动
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加强入海污染物总量控制和管理,积极开展涉海工程和建设项目监督管理,加大水产养殖业污染防治力度。
四、大气环境
(一)环境空气质量状况
2006年城市空气质量与2005年持平,属良好水平。影响我市城市空气环境质量的各项主要污染物中,总悬浮颗粒物仍是我市大气环境中的首要污染物。各类污染物的分布规律是:第一、四季度污染重于第二、三季度。
![]() |
二氧化硫 全市SO2年均值为0.013mg/m3,比2005年上升了0.003mg/m3。SO2年均值高于全市平均值的城市有台州市区和临海2个城市,均为0.025mg/m3,但仍达到国家年平均二级标准(0.060mg/m3),其他6个城市均达到国家环境空气质量年平均一级标准(0.020mg/m3),最低的是三门,为0.003mg/m3。全市日均值达标率为100%。
二氧化氮 全市NO2年平均值为0.029mg/m3,比2005年下降了0.003mg/m3。NO2年平均值高于全市平均值的城市有台州市区、温岭、玉环3个城市,其中玉环最高为0.039mg/m3,但仍达到国家年平均一级标准(0.040mg/m3)。全市日均值达标率为99.7%。
![]() |
总悬浮颗粒物 全市TSP年均值为0.110mg/m3(将市区和临海PM10值根据经验值转换为TSP值),较2005年下降0.006mg/m3。台州市区和临海的PM10年均值分别为0.087 mg/m3和0.051 mg/m3,均达到国家PM10年平均二级标准(0.100 mg/m3)。其它各城市TSP年均值均达到国家环境空气质量年平均二级标准(0.200 mg/m3);最高的是仙居,其值为0.137mg/m3;年均值最低的是天台,其值为0.091mg/m3。全市日均值达标率为97.4%。
![]() |
(二)工业废气排放情况
2006年,全市工业废气中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如下:二氧化硫排放量为76529.10吨,烟尘排放量8250.26吨,工业粉尘排放量为566.20吨,其中二氧化硫排放量比2005年减少3221.01吨。
(三)酸雨
近年来我市酸雨始终处于较严重的状态。2006年全市降水PH年均值为4.74,比2005年下降了0.11;平均酸雨率为75.1%,比2005年下降了6.8个百分点。7个城市的pH年均值均小于5.60,其中台州市区、临海市、温岭市、玉环县4个城市的pH年均值小于5.0;天台、临海酸雨出现的频率在90%以上。
![]() |
(四)措施与行动
1、继续加强重点区域医化企业废气规范化整治工作,黄岩王西、外东浦化工区48家企业关闭,椒江区外沙、岩头化工区内33家企业全面整治,关停未批生产项目68个,关闭取缔废溶剂回收点9个,有效削减废气排放量80%以上,整个区域恶臭污染反弹趋势得到有效遏制,2006年台州市主城区总体恶臭发生率为8.1%,同比下降了11.2个百分点。
2、继续加强对烟尘的控制,巩固和加强烟尘控制区特别是“三沿一部”烟尘控制区的建设,严格控制城郊、国(省)道、高速公路沿线两侧2km及目视范围内影响景观的各种炉、窑、灶的烟气排放量,做到达标排放,市区内停止使用1吨以下燃媒锅炉,严禁焚烧秸秆和其它固体废弃物。
3、继续加强对扬尘的控制。强化城市交通运输和工程施工过程的防尘、抑尘管理。
五、声环境
(一)声环境质量状况
区域环境噪声、道路交通噪声污染略有加重,各功能区存在不同程度的超标现象,平均等效声级仍在较高的水平上波动,且影响面较广。
区域环境噪声 7个城市的区域环境噪声平均等效声级范围为50.9~72.0dB(A),全市平均值(面积计权)为57.9dB(A)。三门区域环境噪声相对较低,低于55dB(A)。与去年相比,全市面积计权平均值上升了1.6dB(A),临海、温岭、玉环平均等效声级略有下降,其它城区均有所上升。生活噪声源是城市的主要环境噪声源。
道路交通噪声 2006年7个城市道路交通噪声路长加权平均等效声级为70.6 dB(A),超过国家70dB(A)的控制值要求,声环境质量等级属轻度污染,路长超标率为59.4%;其中临海、仙居、三门的道路交通噪声污染较轻,平均等效声级未超过国家70 dB(A)的控制标准。与去年相比,全市道路交通噪声路长加权平均等效声级上升了1.7 dB(A),路段超标率上升了17.8个百分点。
功能区噪声 各功能区存在不同程度的超标现象,全市各功能区定点噪声平均超标率为36.6%,夜间噪声超标情况重于白天。各功能区按噪声超标率大小顺序排列依次为:四类标准区(60.7%)>二类标准区(39.3%)>一类标准区(32.1%) >三类标准区(14.3%)。与去年比较,除四类标准区外其它功能区平均超标率均略有下降。
![]() |
(二)措施与行动
1、继续加强第三产业噪声的监督管理。
2、继续抓好建设施工现场监督管理。根据建设项目的排污申报,加强对施工现场的监督和管理工作,同时进一步规范夜间建筑施工审批程序。
六、固体废物
(一)固体废物现状
1、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171.78吨、综合利用量163.97吨、排放量0.03吨、综合利用率95.46%、危险废物产生量1.97万吨、其中送往集中处置量0.75万吨。
2、医疗废物是特殊的危险废物,我市的医疗废物收集体系和集中处置设施能力建设走在全省前列,全市共处置医疗废物3090吨,医疗废物集中处置率达90%以上。
3、全市直接进口限制类固体废物总量158万吨,主要为废电机、废电线电缆、废五金电器及少量的废塑料等,由全市43家进口废物定点加工利用单位完成拆解和加工利用。
4、采用“户集、村(居)收、乡镇(街道)管、区域集中”模式,城乡环卫一体化迈出坚实的步伐,城市生活垃圾收集率和清运率均有所提高,农村环境卫生开始好转。
(二)措施与行动
1、完成《台州市危险废物和医疗废物处置设施建设规划》的编制并组织实施,进一步提升全市危险废物集中处置能力和水平。国家规划项目台州市危险废物处置中心前期工作初步完成,建成了台州盛世环境工程有限公司10000吨/年电镀污泥处置项目,现有的12家集中处置企业已申领危险废物经营许可证。
2、进一步完善医疗废物收集体系,加强集中处置企业的管理,全面提高医疗废物集中处置率。建立了涉及全市各医院、乡镇卫生院及个体诊所的二级收集体系,总处置能力达18吨/天的南北二个医疗废物处置场所、设施稳定运行。
3、开展全市固废拆解业专项整治行动,加大执法监管和督查力度,基本取缔场外拆解,路桥和温岭二个环境重点监管区通过市政府“摘帽”验收。进一步规范定点企业拆解废物流向,加强企业内部管理,完善企业经营行为,定点企业全部通过国家和省组织的考核。
4、全市建成9个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新建垃圾中转站23座、其中在建11座;市区共完成771个行政村(居)垃圾收集点和738个行政村(居)清扫保洁队伍建设,分别占市区1096个行政村总数的70%和67%。全市有2652个村建成垃圾收集点、2295个村组建环卫清扫保洁队伍,分别占总数的52%、45%。
七、辐 射 环 境
(一)辐射环境状况
我市放射源无异常情况发生,并且大气环境、水环境和土壤均未受到人为的放射性污染,辐射环境整体安全。全市有涉源单位38家,射线装置使用单位179家。
(二)措施与行动
加强辐射安全知识和管理条例的宣传,以核发辐射安全许可证为手段扩大了辐射环境监管面。进一步加强对涉源单位和射线装置使用单位的环境管理,开展了联合执法专项行动,尤其对退役的放射源按法律进行强制收缴处置,避免放射源丢失事件发生,健全了辐射安全管理体系,进一步完善涉源单位在线监控系统建设,使每个放射源处于安全监管之下;加强电磁辐射环境管理,对已建移动通信基站电磁辐射进行监测,摸清辐射基本情况;对输变电工程严把项目审批关,并组织开展已建工程“三同时”验收。
八、自然生态环境
(一)自然生态状况
耕地/土地 2006年我市耕地面积为146570公顷,人均耕地面积0.389亩。2006年全市国家基建占用耕地602公顷,乡村基建占用耕地996公顷,土地开发整理、建设用地复垦新增耕地1064公顷。
全市耕地土壤有机质基本稳定,有机肥投入呈下降趋势,化肥施用量增加,氮、磷、钾比例不够合理,农药以有机磷为主,土壤质量有所退化。受酸雨影响,土壤酸化过程加快。
据全省第三次遥测资料显示,全市共有轻度以上水土流失面积862.29平方公里,占土地总面积的8.55%,至2006年底,已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积227.728平方公里。
森林资源 全市林地面积803.7万亩,森林覆盖率达62.2%,比全省平均水平高出4.8个百分点,森林蓄积量1153万立方米。
近年来,全市相继启动实施沿海防护林工程、百万亩阔叶林发展工程、退耕还林工程、绿色通道工程、生物防火林带工程、城市林业工程、村庄绿化工程等生态重点工程建设,生态环境状况得到明显的改善。300万亩生态公益林建设扎实推进,其中重点生态公益林281.77万亩,累计建成面积143.47万亩。按照全省平均水平测算,2005年,全市重点生态公益林吸收二氧化碳140.32万吨,释放氧气102.03万吨,碳储量为87.68万吨,涵养水源量15.57亿吨,生态效益总值68.65亿元。
生物多样性 我市丘陵谷地的广泛分布及其复杂多变的地形地貌与多变的气候形成了众多的森林生态系统,并孕育了丰富的生物资源。全市森林植被分为13个植被类型、83个群系、108个群丛。植被类型有暖性针叶林、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山顶苔藓短曲林、针阔混交林、竹林灌丛、单甸、沼泽植被、人工植被等。全市有木本植物91种320属881种,其中有15种属珍稀濒危保护植物;有森林昆虫19目,199科,1558种;有重点保护兽类、鸟类、爬行类、两栖类野生动物132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动物6种、二级保护动物56种,省重点保护野生动物50种。
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 全市有自然保护区1个,面积7万亩;自然保护小区34个,面积11.2万亩;森林公园8个,面积18万亩。
(二)措施与行动
继续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建立和完善建设占用耕地补偿制度,把实现耕地占补平衡和耕地总量平衡的目标落到实处;建立和完善建设用地的预审制度,严格按法定程序和审批权限批地,建立建设用地规划审查制度,严格根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进行农用地转用审查。以生态重点工程建设为抓手,狠抓绿化造林工作,扎实推进生态公益林建设。2006年,全市共完成造林更新9.26万亩,其中迹地更新8.24万亩,营造沿海防护林4.19万亩,营建生物防护林带405公里。百万亩阔叶林发展工程通过连续四年的实施,累计发展阔叶林98.8万亩,林种树种结构得到了大幅度的调整。城市与乡村绿化统筹发展,自2003年以来,已建成绿化示范村89个,其中省级21个、市级38个、县级30个。300万亩生态公益林建设与保护措施得到全面落实。
九、生态市建设与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
生态市建设
台州生态市建设工作按照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部署,在各级各部门的共同努力下,各项工作全面推进。一是生态市建设的规划政策体系逐步完善。在各县(市、区)完成编制生态建设规划的基础上,全市80%以上乡镇编制了生态乡镇规划。2006年,市委市政府又出台了《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实施意见》。二是环境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强。三是农业农村面源污染防治工作稳步推进。“百村示范、千村整治”工程深入实施,“农村环境五整治一提高工程” 全面开展。至2006年底,已累计创建省市级示范村174个,累计完成1200个整治村建设,累计实施“百千”工程的村庄数近3000个。累计创建全国环境优美乡镇3个、省级生态乡镇12个、市级生态乡镇36个、市级生态村133个。全市1000头以上的规模化畜禽养殖场排泄物治理工作全面完成。四是自然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不断加强。饮用水源保护工作得到了普遍加强,全市各地都编制了饮用水源保护规划,已创建规范化合格饮用水源地28个。建成了322.7公里的绿色通道,完成清水河道建设975.8公里的,治理了113家废弃矿山。进一步加大了青山白化治理,治理率达到86.5%,生态墓区的覆盖率达到88.5%。全市计划生育控制在93%以上,出生人口性别比控制在109以下。五是生态示范点建设深入开展。自2005年开始全市每年分别在生态经济、生态环境、生态人居和生态文化四大领域开展了100个生态示范点创建工作,目前已完成了200个生态示范点创建工作,起到了很好的典型示范效用。
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
在深入调查研究和科学论证的基础上,市委、市政府决定在2009年成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2006年3月27日,市委市政府召开“多城同创”动员大会,对创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工作进行了具体的部署。成立以市政府主要领导为组长的“创模”领导小组,编制了《台州市创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规划》,同时,出台《台州市创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实施方案》,全面分析了台州市创模指标的现状,针对存在的各方面问题,重点解决突出难点和薄弱环节,提出了通过五项保障措施,分六个阶段,完成创模七大主要任务和73项专项工程。经过努力,我市各项创模指标均有较大幅度地提高,29项国家环保模范城市考核指标,目前已有22项指标达标或基本达标。
环境污染整治取得明显成效。一是突出抓重点区域环境污染的整治,认真落实“先整治、后审批,先控制,后发展”要求,坚持对环保重点区域实行定期督查、限期整治、动态管理、一票否决措施,实行项目审批与整治进度挂钩制度,工业污染治理取得了显著成效。临海水洋化工区,椒江外沙、岩头化工区,黄岩王西、外东浦化工区等3个省级重点环保监管区相继实现“摘帽”;椒江三山化工区块、路桥峰江拆解区域、温岭泽国拆解区域、天台坡塘化工区、临海川南化工基地实现市级重点区域“摘帽”;玉环电镀酸洗区域,三门化工造纸区域整治任务也初步完成。二是突出重点抓重点行业、重点企业的整治。全市已经有212家医化企业完成深化整治,43家固废定点拆解企业全面完成整治,63家印染、造纸企业再达标治理工作基本完成。全市12个重点区域通过大力整治,共完成519家企业的限期治理、停产治理、停产或取缔关闭,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明显削减,严峻的环境形势明显好转,突出的环境问题得到了初步解决,区域环境质量恶化趋势得到遏制,局部区域明显好转。
十、环境管理与能力建设
建设项目环境管理
我市加强建设项目环境管理,严把项目审批关,促进了产品和产业结构调整,提升了产业层次。2006年全市共审批项目2368个,其中报告书77个,报告表1123个,登记表1168个,项目投资总额为563.25亿元。全市共否决不符合环保要求的项目377个,有力控制了新污染源的产生。各地积极尝试区块规划环评工作,通过环评提出项目生产力布局的环保对策和限制重污染产业发展区域,温岭上马工业园区、三门沿海工业城等区块已完成规划环评编制并通过专家审查。全市应执行“三同时”项目为278个,实际执行“三同时”项目278个,“三同时”执行率达到100%。
环境保护宣传教育
为营造生态市建设、创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和“811”环境污染整治氛围,开展了生态市建设和“811”环境污染整治图片展,《浙江日报》、《浙江工人日报》、《中国环境报》、《台州日报》等媒体连续刊出了40余篇有关台州环境污染整治和生态建设的报道,《中国环境报》、《浙江工人日报》还分别刊登了台州“创模”、进口固废拆解业整治等的专版。全市各地围绕2006年世界环境日“生态安全与环境友好型社会”这一主题,以宣传《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和全国环境保护大会精神等为主要内容,举行了丰富多彩的宣传活动,编印了《环保常识问答100题》、《人民满意 我的心愿》系列宣传小册子33000份,分发给社会各阶层,在社会上起到较好的反响。会同市文明办、市教育局、市妇联等部门加强“绿色系列”创建网络建设,绿色企业、绿色家庭等“绿色系列”创建工作有进一步的进展,新创建省级绿色学校31所、绿色家庭20个、生态环境教育基地4个,创建国家级绿色学校2所。创建省级绿色企业8家,华海药业获得了国家环境友好型企业称号,石梁酒业创建国家环境友好企业已通过环境保护部的核查。
环境执法和来信来访
2006年全市共查处各类环保违法案件984件,罚款金额达2500.1万元,比2005年增加49%。全市共受理各类信访6445件,比2005年增加12.4%,其中水污染投诉1408件、大气污染投诉2386件、固体废物污染投诉261件、噪声污染投诉2082件、生态环境破坏投诉121件、放射污染投诉18件、其他261件。信访案件处理率达100%。
环境污染与损害
2006年我市共发生环境突发事件26件,其中构成环境污染与破坏事故的事件为10件,环境污染与破坏事故造成直接经济损失8.4万元。
环保产业和科技
2006年,全市环保产业单位数125个,从事环保产业的职工有12400人,环保产业年产值达48.9亿元,环保科技装备水平有了新提高。针对我市医化行业的污染特点,建设了特殊污染因子自动监测站,监测指标有苯系物、卤代烃、含硫有机物等40多项;同时还购置了环境污染应急监测车并投入使用。环境科技人才脱颖而出,其中1人入选省环保系统“122人才库”,18人获得国家环评工程师。全市共有4篇环保科技论文获台州市自然科学优秀论文奖。全市环保科技人员积极开展科学研究,获省环保局一等奖1篇、二等奖1篇、三等奖3篇。
环境管理能力建设
全市各级环保行政及直属单位共投入2815.12万元资金用于能力建设,其中台州市本级投入资金699.43万元。建成包括市县两级环境监控中心5个,建成空气自动监测站16个,水质自动监测站6个,安装污染源在线监测监控系统280余套。截至2006年底全市环境自动监测监控系统建设累计投入资金近6000万元。2006年全市共有各类环境保护机构37个,年末实有人数401人,其中高级职称38人、中级职称105人,博士后1人、研究生22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