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州市搭建“环保天眼”创新平台提升环境监管能力 |
|
近年来,台州市借鉴公安“天网”工程经验,在椒江区试点打造在线监测、刷卡排污、视频监控为一体的“环保天眼”创新平台,利用信息技术采集、整合、分析相关数据,感知环境现状并预警环境风险,全面推行执法手段智能化,确保企业排污行为看得见、管得住。目前,“环保天眼”系统平台基础框架已经基本搭建完成;塑料造粒、医化、印染、电镀等行业的59家重点企业全部纳入在线监控,对328家企业实行分级监管,刷卡排污安装企业168 家,共设置摄像头333个, 开启24小时无缝化监管,实现对企业全方位监管。 一、 主要做法 (一)实行在线监测。通过各企业排标口,实时了解PH 值、化学需氧量、氨氮等数据。将企业涉及环保监督管理的所有资料收录其中,并通过技术手段进行自动更新。各业务科室可根据账号权限调用数据,进行监督管理,确保各个业务系统和分析系统间的污染源信息的一致性,避免环保系统内部数出多门、不规范、不科学的弊病。通过在线监测系统实时监控企业的排污总量,根据制定的排污计划进行预警提醒,在排污总量超过核定量时,通过远程操控关闭企业排污阀门,倒逼企业转型升级,提升装备,实施清洁生产。对企业实行分级监管,根据企业所属国民经济行业类别,环境影响评价类别、排污总量大小等情况,将污染源企业分为红、黄、橙、蓝四类,实施分类管理的监管方法,并对重点企业实行每月一次监察,确保污染防治设施稳定运行,污染物达标排放。 (二)推行刷卡排污。以企业一年的排污总量为基准, 按月为周期实施管理,依托现有污染源在线监测数据,将企业污染物排放情况以及环保设施运行工况实时上传到环保部门管理平台。该刷卡排污总量控制平台可核对各企业的 IC 卡充值状态、充值量和每月排污量和排污许可证等各种相关信息,实时监测企业的联网状况和阀门状态,直观显示各企业污染物排放情况和每月污染物排放量对比。2015 年, 该市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削减率分别达到5.58%、6.44%、2.68%、13.24%,超额完成年度和“十二五”目标任务。 (三)加强视频监控。通过实行“四量六要素”判别法, 要求在企业每个生产车间、在线监控房、标排口、入网口、危废堆场、物流大门、主要物流通道、废水废气处理设施等点位安装视频监控单元,通过专网无缝接入局监控中心,实现污染源自动监控系统超排量关闭阀门和报警功能,实现 “环保天眼”监管运行。依托现有的视频图像传输网络等基础网络设施,以环保视频图像共享平台为核心,以既有的企业信息管理系统为基础,整合各类视频图像资源,促进点位互补、网络互联、平台互通,逐步对接企业监控服务管理平台,最大限度实现企业设施区域视频图像资源的联网共享。预计至 2016 年底对市级以上重污染企业会全覆盖。 二、 下一步规划 (一)统一领导,科学规划。组织制定总体建设方案, 确定总体目标与主要任务,确保平台建设的有序、规范,同时对“环保天眼”平台建设项目进展情况及存在问题及时梳理、整改。通过重点污染源全过程监管系统,实施“一厂一策”措施,加强沿河和重点区域内的企业监管和日常监察,确保污染防治设施稳定运行,污染物达标排放。 (二)整合资源,效益投资。对现有的信息化成果进行全面梳理,对接“环保天眼”平台,充分利用已有信息化资源,最大程度发挥资源效益。第一期方案侧重对现有的系统升级、改造、优化,完善污染源自动监控平台,建立环境数据中心、一厂一档、一张图等子系统,满足“环保天眼”创新平台基本要求。 (三)规范管理,突出创新。构筑以信息技术手段为支撑的环境管理体系,以信息化促进管理规范,实现全程监管和高效配置。项目前期重在打造椒江生态环境智慧化管理平台,对污染源数据采用“一源一档”管理,并接入平台,完成对全区环境管理要素的统一采集、存储、管理和共享,加强技术应用,重点加强污染源监管、业务服务方式的改革创新,促进行政管理效能的全面提升。 (四)搭建平台,完善机制。及时根据新形势调整环境管理制度,不断完善优化管理平台运行机制。制定相关信息安全与保密制度,引进和研制系统安全与数据保密技术,做好系统和信息的安全维护工作。借助城市基础地理数据和 GIS 分析技术,搭建图形化查询平台,为环境质量和污染源业务系统提供“一张图”环境监测要素展示平台,实现信息可视化查询、统计、分析。 (五)建立制度,提高效能。加强平台建设,发挥污染源在线监控的预警和监控作用对全区污染源自动监控日常监管。成立监控中心,从建立值班制度入手,安排专人 24 小时值班,对发现问题形成值班巡检报表,对超标严重的,及时通知区监察大队,立时赴现场调查取证。切实提高对异常数据和设备异常运作的响应能力,充分发挥污染源在线监控的预警和监控作用,强化环境现场执法的监察力度,严厉打击违法排污行为,提高执法效能。 |
打印 关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