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这是“生态文明”首次写入党代会报告。对此,专家指出,从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到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再到生态文明,我们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理念经历了又一次升华。也有专家指出,这是我国环保战略的历史性转变,宣示了国家对于环境保护的强烈政治意志。
接受记者采访的多位专家学者认为,建设生态文明对我国当前和长远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对人们的生活方式、生活品质也将产生深刻影响。十七大报告提出“使人民在良好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充分揭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目标和意义所在。
以生态建设促生产发展
据权威部门统计,我国每年因环境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约占GDP的10%左右。严峻的环境资源形势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
“正如十七大报告所指出,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代价过大是我国当前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如何走出一条既能保持生态环境又能实现经济发展目标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已经引起了越来越多人的思考”,中国人民大学环境学院院长马中接受记者采访时说,“生态文明的提出切合了我国的发展现状和当今世界的发展潮流。”
近年来,我国各方面建设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经济实力大幅提升,人民生活显著改善。但由于长期形成的结构性矛盾和增长方式尚未根本改变,环境压力越来越大。国家环保总局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任勇认为,“生态文明”就是在我国环境与发展矛盾不断演变的过程中,在充分认识到资源对社会发展的瓶颈性约束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是以尊重自然和保护环境为核心价值、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基础的经济社会进步的成果。他指出,就环境论环境的简单、孤立的方法已经不能很有效地解决环境问题,必须在国家生存发展的大视野下,用发展的眼光、联系的方法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
传统经济理论认为,严格的环境保护必然会增加厂商的私人成本,降低其竞争力,对一国的经济发展带来负面影响。然而,从长期来看,1991年美国管理学家迈克尔·波特提出的“波特假说”正越来越多地得到实践证明:环境保护能够刺激技术创新,减少费用,提高产品质量,使厂商在市场上更具竞争优势,进而有可能提高产业生产率,促进社会进步。专家强调,能否实现波特假说关键在于实际执行情况,尤其是适当标准的制定和严格的执行。
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副所长齐建国告诉记者,在生产领域,生态因素的重要性和价值正日益凸显。以往厂商往往只考虑产品功能是否符合需求,成本是否低廉,而不考虑产品消费以后对生态环境可能产生的影响,在他们看来,“生态成本”的投入会使得成本增加、利润空间缩小。实际上,理顺生产与生态的关系,能够减少不必要的生态损失,从另一方面极大地降低成本。现在很多国家提倡产品“生态设计”,号召“为拆卸而设计”、“为再循环而设计”,尽量使用无毒无害的原材料,尽量使用同一种材料,以期减少对环境造成的危害和回收成本,便于循环利用。
“除了在生产设计环节加入生态考量,还有能源加工利用、环境服务业等多种生态产业能够让生态的价值得到充分体现”,北京大学环境学院王奇副教授说,“例如生物质能源的研发、生态旅游、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都是在发挥生态的价值。为生态支付一定成本,本身就是一种投资,它不仅仅是支出,还可以产生巨大收益。”
以良好生态保幸福生活
“过去开荒种粮,尘土飞扬不见粮;如今栽树种果,花果飘香住新房。”这是一首近年来流传在陕西地区的民谣。今昔之间,透露出生态环境与人们生活的密切关系。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高丙中教授对此深有感触。2005年和2006年夏秋,他带领课题组赴内蒙古阿拉善盟开展“阿拉善地区生产生活方式的变迁和生态环境保护”田野调查。他说,南北朝民歌手曾经对着大草原吟唱“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上世纪九十年代搜集的当地顺口溜则说:“黄沙滚滚半天来,白天屋里照灯台,行人出门不见路,一半草场沙里埋”。更让他们难以置信的是,当询问旁人可以用什么小礼物向帮助他们的牧民表示心意时,得到的回答却是“给牧民家送几包奶”的建议。因为草场太差,牲畜该产奶却产不了奶,牧民食用奶的习惯要靠从外面购入的方式维持。
“生态系统是人类进行生产生活活动的基础,人们生产生活必须从环境中索取资源,同时将产生的废物排放到环境中。但是生态系统承载人类活动的规模和能力是有限的,当资源索取和废物排放的数量和种类超过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就会导致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破坏,生态环境就难以很好地支持生产的发展,难以满足人们生活对生态环境的资源性和质量性需求。”北京大学中国持续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叶文虎如是说。
“随着经济快速增长,人民富裕程度普遍提高
信息来源:办公室 江深
|